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第40期总第2054期已浏览完毕
重新浏览
关闭
字体放大 字体缩小 默认大小
第2054期·A01 新闻报道
一个故事讲七年,只为《大国工匠》
2021-05-20 09:47:39

●挖掘动人故事细节处见精神

5月4日,青年节。这天播出的《大国工匠》节目里,第一次出现了一位90后——胡洋,他是运-20飞机机身数字化装配的领军人,也是《大国工匠》系列8季以来最年轻的一位大国工匠。编导李宁介绍,与过去的硬式工装也就是人工装配组件相比,如今的飞机制造从设计到组装,靠的全是计算机操控机器人的柔性生产线,效率更高,误差更小。“未来敲敲打打可能不再是大国工匠的主流,更多掌握高科技技能的年轻人开始‘接棒’。这是我在做这一季节目时最鲜明的感受。”已做过6季《大国工匠》节目的李宁感慨道。

而这种代表先进生产方式的发展趋势,却成为节目呈现上的难点。如何与时俱进、讲好大国工匠故事?除了在“具象化”和“可视化”方面寻求尝试和突破,表现人物对技艺的“极致化”追求,节目组还通过深度挖掘故事细节,表现人物的精神、品格,将工匠故事与时代使命、家国情怀巧妙联系起来。

“工匠越来越年轻化,掌握的技能越来越高,但始终不变的是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延续。”李宁说,见到胡洋时,第一眼注意到的就是他花白的头发,这让他与同龄人相比略显沧桑。“一点都不像一个90后。”深入了解之后李宁发现,“这行压力非常大,常年起早贪黑不说,哪怕是在计算机里输错一个标点,哪怕是在制作装配过程中产生一个小小的裂纹,都是埋下一个隐患,久而久之可能导致飞机在飞行过程中解体。所以胡洋心里总是绷着一根弦,这种一丝不苟也是高度责任感的表现。”

采访中,胡洋笑着分享了一个小故事:“我是去年10月30日结的婚,因为我头发白的比较多,有80%的人会问:你才结婚?你还没结婚?我说我是90年的。”青丝变白发,见证了胡洋从毛头小伙儿到业内专家的转变,也记录了他“匠心筑梦”“技能报国”的动人情怀。

《“机车神医”张如意》的编导徐珊说,机车调试工作千头万绪,很难说哪一步是最关键的,况且张如意没有削、钻、磨等技能展示,因此节目把讲述重点放在了张如意的“成长”上。

“我们广泛采访了张如意的师傅、徒弟、同事、车间领导等人,深挖细节故事,通过不同人的角度,还原了张如意的成长历程和个性特点。比如在采访他徒弟的时候,他徒弟提到一个细节:师傅有‘满满一抽屉笔记本’。这是张如意的一个工作习惯,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全部记录在笔记本上,解决了就打勾,绝不遗留问题。他就是用这种方式日积月累,全面掌握了调试知识,逐步从一名技校毕业的普通电工,成长为口口相传的‘大师’。”

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细节,以打动人心的讲述方式,让观众感受到这些大国工匠并非高不可攀,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踏实专注,勇于创新……有了“工匠精神”,就算不是名牌大学毕业,没有耀眼的文凭,也能够凭借辛勤的劳动,凭借坚守与钻研,成就梦想,成为受人尊敬和热爱的“大国工匠”。

●高标准严要求匠心打造精品

在编导们眼里,埋头钻研、不事张扬、默默奉献是大多数大国工匠的品质。也正因此,在2015年第一季《大国工匠》推出之前,对许多观众而言,这个群体是“隐形”的。

“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瑞士、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制造业,以及这些国家里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钟表匠,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工人和那些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手艺人。而经这些工匠之手制造出来的产品,也无一例外地打上了隐形的高品质标签。那么,中国呢?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这种工匠精神?还是说社会的浮躁,让我们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回忆起第一季《大国工匠》的创作初衷时,岳群说。

7年、8季节目,观众通过《大国工匠》认识了近百位来自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从网友惊诧“原来还有这么牛的人存在”,到“工匠精神”成为网络热词,成为敬业精神的代称和全民追求的目标,再到“工匠精神”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培育工匠精神被提升到国家政策层面,成为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的关键,《大国工匠》系列节目以其“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影响力,成为重要的见证者和有力的推动者。

“在第八季节目中亮相的大国工匠都比较年轻,除了是行业翘楚之外,他们的身上充满朝气和活力,对事业、国家都充满了责任感和职业自豪感,让人肃然起敬。”徐珊说。同龄人身上优秀的职业品格,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编导们。在大家看来,采制《大国工匠》既是工作,也是学习:“拍摄时精心拍摄每一个画面、采访时着力挖掘每一个细节故事,后期编辑时运用特技、声效丰富每一个画面,呈现出每一个工匠的精彩故事,都是我们对‘工匠精神’的感悟和践行。”

采访过程中,常晓飞的一句话让乔亚美感慨万千:“他说,‘我们是计件工资,但我做的数量往往比别人少,工资也比别人少,因为我做任何一件产品都追求做到最好,做到极致。’我马上就感到,我和我的采访对象竟有如此相似的地方,自己其实也是一个工匠,不过是做节目的工匠罢了。”

创新创优出精品,节目组一直以大国工匠的标准要求自己,精益求精是他们的不懈追求。作为小小的电视工匠,每一个画面、每一句措辞都要反复推敲,修改完善。为了最大程度地突出“大国工匠”的个人技能和精神内核,不仅创作思路在不断调整,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甚至可以颠覆结构,重新采访拍摄。

岳群说:“8季下来,我们的追求始终如一,就是用我们的笔、用我们手中的摄像机,把中国技艺巅峰的大国工匠们的故事,讲给中国人听,讲给世界听。我们的目标就是,一直做下去,让‘大国工匠’在中国走向复兴的征程中熠熠生辉,让《大国工匠》品牌越擦越亮!”

《大国工匠·技能报国》精彩点击

●郑兴:每一道工序都影响着成败

“我们所焊的每一个点都关系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危,每一道工序都影响着载人航天的成败。”

不久前,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入轨。但是,空间站的核心舱舱体巨大,焊缝总长度超300米,焊接时要高标准一次成型,难度极大,造型复杂的球面壁板舱体焊接更是从未有人挑战过。

作为核心舱密封舱体的主岗焊接,郑兴和团队负责载人航天器I类焊接。焊缝要求最大气孔的直径不能超过头发丝粗细,微小到肉眼无法辨别,只能通过专业X光拍摄后,用放大镜才能看到。

●胡洋:一生唯一的事业

“作为一个航空人,我非常幸运能够生在这个时代,参与这么重要型号飞机的研制,这将是我这一生唯一的事业。”

他是90后的年轻人,也是运-20飞机机身数字化装配的领军人。2015年年底,为提高制造效率,中航西飞决定在运-20装配中启用数字化系统进行机身调姿,这是飞机制造的一次革命性变革。胡洋带领团队实现了对大飞机机身数字化装配零的突破,将效率提高了百倍,精度达到毫米级。

●张如意:用技能报国

“如果在线路上看到这个车是我调试过的,心里就特别自豪。这是我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用技能报国的一种方式。”

中车大连公司机车调试电工张如意,被誉为“机车神医”,他参与了和谐号、复兴号所有机车首发车型的调试,还将机车安全送出了国门。一台机车有数万个零部件、上万米的导线,调试,是机车出厂前最后的体检。张如意需要从这繁杂的系统中找到每一处导致机车无法正常运行的症结所在。

●梅琳:从业26年,仍要坚持练手感

“这个岗位很孤独,但热爱可以克服困难。”

转子是发电机能够输出电流的关键部件,在白鹤滩水电站,每个转子的重量达到2300吨,是世界之最,而梅琳就是国内为数不多可以吊装巨型精密装置的起重机司机。

从事这个行业26年,梅琳仍保持每次到达工位后,都要做些练习找到手感的习惯。梅琳要做的是在不足两平方米的驾驶室里,通过3个操纵杆将转子吊入发电机坑位时的移动距离控制在1毫米以内,而销钉和销孔的距离仅有1.5毫米。

●常晓飞:追求产品的极致状态

“我追求把每一件产品做到极致状态,因为这是在为国家而做。我作为国家年轻一代的工匠,有责任把追求极致的精神传承下去。”

30岁出头,他却能用比头发丝还细0.05毫米的刻刀刀头在直径0.15毫米的金属丝上刻字,字体内容要用高倍显微镜才能看清,他的技术被国家评为“中华十大绝技”。他就是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的高级技师常晓飞,1988年出生的他参与了国家导弹和宇航产品的复杂关键零部件以及新型卫星零部件的制造任务。(下)

本报记者 孙莲莲 沈玉 C43 C49

    版面导航
    ×

    先点击

    再“添加至主屏幕”

    往期 节目单 目录
    正在加载